2012-2010国考「常识判断-时政要闻」难题解析  第1张

2011年3月,日本强地震造成核泄漏。为降低和防止核泄漏造成的危害,发生核泄漏时,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:

(A)离开核泄漏地区后,要换衣服和鞋子并将其放在塑料袋中

(B)食品不暴露在空气中,而是放在密闭的容器内或冰箱里保存

(C)进入被放射物质污染的地区时,使用手帕、毛巾等捂住口鼻

(D)将从核泄露国家回来的人员隔离,避免他人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伤害

正确率46%,易错项C


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是当时最热门的新闻,关于如何应对核泄漏的危害也随之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,甚至还引发了中国部分地区的「抢盐」风潮。本题就是针对该新闻设置的,从正确率来看,部分考生并没有理解「选非题」的要点,或者说没有掌握好「初中生物」的要点。

本题A「离开核泄漏地区后,要换衣服和鞋子并将其放在塑料袋中」和B「食品不暴露在空气中,而是放在密闭的容器内或冰箱里保存」都能够有效应对核泄漏的危害,主要难点在于CD。

C「进入被放射物质污染的地区时,使用手帕、毛巾等捂住口鼻」这句话看上去不那么正确,毕竟普通人最好不要进入放射物质污染的地区,如果去,也一般是因为特殊工作而去,并且一般会身着层层防护设施。

由于本题是「选非题」,因此C中「被放射物质污染的地区」可能是污染没有那么严重的地区,虽然用手帕、手巾捂住口鼻的效果有限,但从理论上来说还是有点用的,因此不要着急确定。

D「将从核泄露国家回来的人员隔离,避免他人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伤害」是明显错误的。核泄漏不是传染病,被核泄漏伤害的人是不可能再使他人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伤害的,因此无需隔离。

综合考虑,本题C表述有些问题,D明显错误,因此D选项正确

按照法律规定,很多疾病(尤其是传染病)的患者是需要被隔离的,但核泄漏显然不在此列。

一定要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点,进行合理推测。

三、「人口普查」的特点

【2011国考第4题】关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,下列表述正确的是:

(A)其标准时点是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

(B)所取得的数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

(C)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,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

(D)采用按户口所在地登记的原则

2012-2010国考「常识判断-时政要闻」难题解析  第2张

关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,下列表述正确的是:

(A)其标准时点是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

(B)所取得的数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

(C)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,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

(D)采用按户口所在地登记的原则

正确率47%,易错项D


「第六次人口普查」是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之一,不过距离现在已经较为久远,因此很多考生并不熟悉该普查的特点。

本题为「选是题」,即选项中有3个为错误描述,1个为正确描述。如果考生对该知识点不熟悉,可以通过代入推理的方式来逐个分析。

A「其标准时点是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」显然错误。「全国人口普查」必然要短时间内尽快完成,「一查查一年」不仅没有必要,而且发生在该时间段的新生、死亡和流动人口等数据较难准确把握,使统计的人口数据失真,直接排除。

B「所取得的数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」从常理推断是正确的。

事实上,B选项是政府的规定,也是当年大力宣传的政策,目的就是尽可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,减少误差。在这一前提下,「统计数据不得作为处罚依据(尤其是所谓「超生」处罚)」是非常有必要的,也是非常符合人性的。

C「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,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」的描述不现实。

从「全国人口普查」的描述可以看出,这是一个全体国民参与的大事,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职责。这种情况下,不可能也没必要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。

关于C选项可以思考一个情景:某人口普查员工作需要用车,平时油费都是由地方负担(或者说有用车补贴),那么人口普查期间这个车的油费是国家出,还是地方出?显然不应该由国家出,否则年终统计等方面会过于麻烦,因此C描述不现实。

D「采用按户口所在地登记的原则」是本题易错项,但是它的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人口普查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应当如何登记?

思考可知,这些人员显然应当在现在打工(居住)的地方进行登记,不可能让这一批庞大的人口全部回到户口所在地登记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D的描述一定是错误的。

本题的B选项反映了政策的出台即应当符合法律法规,也应当尊重人性,考虑社会现实。

「人口普查」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,和未来大方向的政策密切相关。

四、地理常识和热门新闻的结合

【2011国考第5题】2010年7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,总结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,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、新挑战,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,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:

(A)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

(B)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

(C)西部大开发覆盖地域指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等西北五省(区)及西藏自治区

(D)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

2012-2010国考「常识判断-时政要闻」难题解析  第2张

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:

(A)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

(B)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

(C)西部大开发覆盖地域指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等西北五省(区)及西藏自治区

(D)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

正确率42%,易错项B


总的来说,国考「常识判断」中的地理类常识题正确率非常低,某种程度上和地理课程的特点有关。地理其实是一门偏理科的课程,但由于要保持平衡性,使得其被分入了文科的范畴,使得「理科不学、文科不爱」,很多国考中出现的初中地理常识往往都能导致很高的错误率。

本题为「选非题」,解题时优先寻找必定错误的描述。

A「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」没有任何疑问。「区域协调发展」最重要的就是「发展落后地区」,对于我国来说就是西部地区。即使有所谓的「中部塌陷」,但塌陷的也只是政策支持,中部省份的综合实力依然远远强于西部很多,不信大家可以把郑州、武汉两市的GDP和西部一些省份的GDP进行对比就理解了。

B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」的表述略有疑问,关键是「沿海」二字。中国有广阔的中部地区和不沿海地区,这些地区有的很发达,有的比西部还要落后(例如福建、江西部分地区的山区),因此把「沿海和内地」五个字删除的表述更加合适。

事实上B选项中的「目的」是一系列政策的合称。在21世纪前后,我国实施了很多大型政策,代表性的3条就是「西部大开发战略」「中部崛起计划」和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」,以及近年来的「脱贫攻坚规划」。这些大型政策的最终目的,都是实现共同富裕。

C「西部大开发覆盖地域指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等西北五省(区)及西藏自治区」明显错误,这6个省级行政区显然无法全面覆盖「中国西部」的定义。事实上C还要加上「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、內蒙古、广西」6个省级行政区才正确。

即使不了解「中国西部」具体有哪些省份,但大家至少能够感受到「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」明显属于该区域,通过这一点即可排除。

D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」看上去就很像是正确答案,实际也是。「选非题」不会纠结于咬文嚼字,像类似D这样的选项一般不要花太多精力。

综合考虑,本题C选项正确。

本题误选B的小伙伴一是不要太灰心,因为B的表述有些不清;二是要反思,思考下自己为什么没有重视「选非题」的要点,没有去选C。

其实本题的题干基本是没有意义的。

五、被淘汰的题型,原因是过于简单

【2011国考17题】2010年新成立的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是:

(A)新疆喀什

(B)上海浦东

(C)天津滨海

(D)重庆两江

2012-2010国考「常识判断-时政要闻」难题解析  第2张

2010年新成立的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是:

(A)新疆喀什

(B)上海浦东

(C)天津滨海

(D)重庆两江

正确率30%,易错项C


此类题型目前在国考中已经淘汰。

当年「两江新区」的成立是很热门的新闻,关注这一消息的考生可以毫无难度地选D,不关注的考生也可以排除AB。

A「新疆喀什」明显错误,根据常识可知喀什不是新区,是新疆的一个存在了很久的地名,而且近年来也没有设立新区之说。事实上该地区于2010年设置了经济特区,主要目的是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。

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,与三国接壤。喀什成为「经济特区」后,可借助其政策优势来联通中亚各个国家,提升新疆经济发展水平。

B「上海浦东」直接排除,众说周知浦东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。

C「天津滨海」是本题易错项,其错误原因可能和当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有关:

「80年代看深圳,90年代看浦东,21世纪看滨海新区」

不过,这句话流传虽广,但滨海新区是1994年成立,2006年获批升级为副省级新区的,因此不符合题意,排除。

D「重庆两江新区」正确。

此类题型被淘汰的原因是题干过于简单,考生能否作对往往只和有没有看过新闻有关,考查点不够深入。

关于升级后的题型,可参考2017国考「战胜李世石的AlphaGo使用技术」一题。

六、天若有情天亦老,天翻地覆慨而慷

【2010国考第116题】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:

(A)截止2008年底,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

(B)截止2008年底,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

(C)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7年,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

(D)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

2012-2010国考「常识判断-时政要闻」难题解析  第2张

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取得的成就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:

(A)截止2008年底,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

(B)截止2008年底,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

(C)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7年,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

(D)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

正确率48%,易错项A


2008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,多年之后回望,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……或许在未来的史书上,2008年是「中国21世纪史」上被重点铭记的内容。

从「国家发展、社会进步」的角度来说,2008年,中国正式超越德国(其实在2007年就已经超过了),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体,随后于2009-2011年左右(根据不同的算法有所区别)正式超越日本,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中美经济两巨头的格局一直维持至今,这就是A选项涉及的内容。

A也是本题的易错项,但本题为「选非题」,因此在对A的描述不确定的前提下,不要直接断定其不正确。

B「截止2008年底,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」根据常理推断,错误概率较大。

虽然中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世界第几可能不太确定,但2008年中国的综合实力还远远逊于美国,正式加入WTO也只有7年,因此2008年中国在进出口贸易额方面有很大几率是不如美国的,「世界第一」来的太早了些,因此B大概率错误。

不过,这个「世界第一」很快就来到了,2012-2013年度,中国超越了美国,成为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第一大国。

C「2008年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7年,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」的描述非常精确,但根据常理推断,这个数字问题不大。

由于我国长期实行「九年义务教育」,绝大部分公民都完整接受了9年的教育,因此可断定2008年「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7年」正确概率较高。

需要注意的是公考不可能过于抠数字的精确性,不会出现因为「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8年」,所以「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高到8.7年」为错误描述这种题目。

D「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40岁上升到70多岁」正确。根据初中学到的知识可知,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我国一样,人均寿命已经突破了70岁,因此D的描述一定是正确的。

综合考虑,本题B描述错误的几率最高,符合题意。

这道题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主席的那首诗:

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

钟山风雨起苍黄,

百万雄师过大江。

虎踞龙盘今胜昔,

天翻地覆慨而慷。

宜将剩勇追穷寇,

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
天若有情天亦老,

人间正道是沧桑。

现在是2018年的国庆前夕,此时再看这首诗中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的感慨与思考,和「天翻地覆慨而慷」的赞美和兴奋,再看10年前公考介绍的「建国60周年」成就,会有恍若隔世之感。

有大国崛起,才有小民尊严;有优秀的制度和完整的工业体系,才能为全社会全民众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。从这个角度说,能够生活在中国,真的是很幸福。对于本文的读者来说,能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为「考研」「公考」「工作」等选择烦恼,恐怕是世界上90%国家的90%民众期盼而不可得的事情。

加油吧!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自己的个人幸福共同奋斗吧!